专家称立案的概率、频率将会增加,可能对中国产品造成不利影响
本报讯 (记者/程满清)记者昨日获悉,欧盟成员国历经近半年的讨论,于本周一正式对实施反倾销保护措施的程序作出调整。通过调整,欧盟降低了反倾销立案的标准并缩短对他国进行反倾销以及反补贴调查的期限。
据了解,过去欧盟的反倾销提案需得到15个成员国的简单多数投票同意才能实施,投弃权票的国家被视为反对提案。而根据新的法规,除非成员国以简单多数票反对,否则欧盟将认为提出的反倾销保护措施已被成员国接受。此次调整,还缩短了现有反倾销和反政府补贴措施的调查期限。按照欧盟方面的说法,“此次采取微调措施的目的在于,使相关法规变得更加透明、更可预见并更具操作性。”
“实际上,按照这一程序,以后欧盟作出反倾销立案的概率、频率将会增加。同时,调查期限的缩短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对以后应诉企业反应速度的要求。”北京大学研究国际经贸关系的专家李权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欧盟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尤其是因为涉及到反倾销问题,可能会对中国产品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李权指出,自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在去年9月的WTO坎昆会议上受挫以来,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开始逐渐将目光投向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贸易保护主义也在逐步抬头。此次欧盟正式调整反倾销保护措施的程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去年,欧盟对进口于中国的产品只展开了2项贸易调查。“对于反倾销调查数量的增加,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外经贸部门要有足够的预期。”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相关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近几个月来一直都在了解相关动向。鉴于欧盟方面已作出正式调整,商务部将尽快将消息公布在官方网站上,并知会下属各省市外经贸主管机构以及相关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