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对对华彩电反倾销案作出终裁之后,国内彩电企业一方面对裁决结果表示不满,要上诉,同时又有媒体声称中国个别企业与该案起诉方美国五河公司有幕后交易,从而加快了败诉步伐。这个现象让人担忧。因为如果相关企业以及相关企业的律师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此案裁决结果,将使中国彩电业陷入又一场内讧之中,对彩电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首先,对于美国调查机构的终裁结果,中国彩电表示不满,这是正常的。因为记者相信,所有的中国彩电企业都没有对美国进行倾销。但是,既然结果已经作出,就不可能改变,相关企业在向美国出口彩电时,只能按照美国的裁决结果进行贸易。
其次,到目前为止,所谓中国个别企业与五河公司的幕后交易仅仅源自于一家媒体的报道,且没有任何证据进行证实。记者认为,在不公布所掌握的证据的情况下作出这样的报道,是非常不严肃的。另外,即使中国企业与五河公司有过接触甚至商业往来,这样的往来是否对美国的核查有影响,五河公司能否左右美国国际贸易委员和美国商务部的裁决结果,十分值得怀疑。
另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企业在应诉反倾销时与国外起诉方进行接触、谈判,是很正常的。在欧盟对华彩电、节能灯的反倾销案中,不但中国企业,连中国政府官员也曾与起诉方荷兰飞利浦公司面对面交涉、谈判。实际上,中国彩电重返欧盟,就是一种交易结果。在稍后的事件发展中,媒体不断传出飞利浦与中国企业进行合资的传闻。这难道也是幕后交易吗?
中国彩电企业应诉美国对华反倾销,历时整整377天。这中间,既有教训也有经验。不过让外界印象最深的,不是裁决结果,而是彩电企业之间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互相攻讦。我们不应该让这种不团结、互相攻击,从国内一路打到国外。
记者认为,此次彩电案的裁决结果,虽然对中国彩电业影响甚巨,但远非末日来临。中国彩电企业还可以在美国进行上诉,而在此之前,有关中国彩电业屯兵墨西哥,绕开美国反倾销壁垒的报道也见诸报端,足见一些企业早已有所准备。事实上,即使被反倾销,中国彩电也会有多种渠道进军美国市场。这样的进军更需要彩电企业的团结和互相协助。(记者王义伟)
低价策略的丧钟
最新消息说,历时一年多的所谓中国彩电对美倾销案最终以中方在这一贸易纠纷诉讼中失利而结束。国内涉案彩电企业表示强烈震惊和不满,并将向美国国际贸易法庭上诉。
但是,实话实说,作为旁观者,这件事本身并没有让我感到多么震惊。让我感到震惊———估计很多人都感到震惊———的是缠裹在这条新闻中的另一条新闻:消息在分析中方失利的原因时说,由于中方彩电业中个别厂家与美国申诉方五河电子公司的幕后交易行为,使原本把中国彩电出口美国市场税率减低到“零税率”的希望化为泡影。
对于中国企业的低价策略以及在海外市场的扩张中互相压价的事情,我们不会感到陌生,但是因为“个别”国内企业的作祟,使中方在这个总价值约16亿美元的彩电倾销官司中失利,这样的事情,我们此前好象还是闻所未闻。
现在,在为中国彩电企业鸣不平的同时,估计很多人都在猜测:那所谓的“个别”厂家到底是谁?要我说,这事不难搞明白,那些被出卖的彩电厂家可能就心知肚明。难的是,把这事搞明白了又能怎么样?即便搞明白了这事,可以保证杜绝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件,谁又能保证不会在别的行业别的厂家那里再鼓捣出别的妖蛾子?而且,不管这件事搞得多么明白,对于这起官司本身,看来都已经无补于事了。
对于这件事情,真正值得反省的恐怕还是中国企业过于简单的低价策略。尽管专家学者们早已经就此向中国企业发出了警告,但是,中国企业如此真切如此频密地感受到切肤之痛,还是近一两年的事情。换言之,对于类似“中国企业的低价策略还能走多远”这样的问题,不管从哪个层面看,我们都应该找一找答案了。因为事情的逻辑已经变得愈发的清晰:如果中国企业抱持低价策略以为唯一利器不放而欲图一劳永逸,那我们大开眼界的事情恐怕还在后头呢!
事实上在不久前,就有消息称,近来海外的一些展会屡屡拒绝中国企业参展,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企业产品价格太低,使得外国企业不敢“同台竞技”。
而眼下的彩电反倾销挫折可能不过是再一次暴露了中国企业低价策略的软肋,再一次敲响了中国企业简单低价策略的丧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