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国统计,2002年我国约有包括农产品在内的价值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绿色壁垒受阻。”这是商务部科技司副司长单庆江今天在“环境标志与全球绿色经济”峰会上透露的最新数字。
纺织、机电、农副产品等一直是我国出口贸易的主力军。由于这类产品长期处于“双高”、“双低”(即高污染、高能耗、低卫生、低环保)的生产水平,在出口贸易中经常遇到诸如农残、药残、重金属、非绿色包装等绿色壁垒的限制。
作为WTO成员国,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日益苛刻的绿色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单庆江分析,绿色壁垒削弱了我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许多出口企业不得不增加投资引进技术、更新设备,进行各种绿色认证,加大了对产品的成本投入。
我国主要的外贸出口市场是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对这些国家的出口约占外贸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这些国家和地区多数是世贸组织成员和环境委员会委员。
绿色壁垒还有可能增加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单庆江说,近年来,发达国家借环保之名实行单方面贸易制裁,以一些过高过严的环境标准,限制我国商品的进口。由于对环境标准规定理解的不一致而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呈递增之势。
单庆江说,许多出口企业对优化商品结构、市场多元化和名牌商标战略比较重视,但在环保方面却大多认识滞后,企业发展战略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目前国家鼓励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到发达国家投资办厂,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充分享受与所在国相同的自由流通便利,以越过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
据介绍,各国设置绿色壁垒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检验检疫制度、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环境关税制度、绿色许可证制度、禁止进口与环境贸易制裁、ISO14000认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