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出口要闻
|
医药保健
|
化工染料
|
机械五金
|
电子电工
|
冶金矿产
|
轻工工艺
|
纺织服装
|
粮油食品
|
土产畜产
|
海外招标
|
免费信息
|
ENGLISH
郑重承诺:我们100%保证每一条C类询盘之绝对可靠,错壹条送万分;我们力争每一条普通信息真实有效,错壹条送百分,欢迎投诉!
中国软件只有10%走出国门
(时间:2004年5月31日)
所属类别:出口要闻
【
关闭窗口
】
“中国的软件产业在过去十年中有极大的进步。中国软件行业的销售总额比印度多,去年是190亿美元,比印度多30亿美元。而且最近4年,中国的软件出口额连续的增长都在30%以上。”东软集团总裁兼董事长刘积仁在5月22日的第七届科博会中国高层论坛期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软件产业与印度仍存在一定差距,印度软件的20%是服务于该国国内市场,80%是国际市场,而中国只有10%走出国门。中国的软件企业应该联合起来,打造中国软件品牌” 将中印软件产业进行比较,两国所面临的机遇与彼此之间的差距都是明显的。 全球化机会 在工业化大生产行业细分的大趋势下,IT服务外包将是大多数企业的选择。目前,国际软件与服务市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主要外包承担国。 “所有的复杂都变成最后的简单,这个简单就是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制造有竞争能力的产品。”刘积仁说,“美国所有的制造业包括政府,把它60%以上的项目包给自己以外的部门。甚至在中国,最近一些公司也裁掉IT部门,让所有的IT业务和服务都由第三方提供,这已经成为一个时尚。未来几年,中国IT外包服务市场将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刘积仁说。 这种态势正沿着一个轨迹向前发展。从全球IT外包发展的历程来看,六十年代是局域服务,七十年代是系统开发,八十年代是系统集成,九十年代是外包服务,而今天,则是BPO(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即通过将客户的部分或全部管理及运营流程转移到服务商,从而提高客户的流程自动化的能力)居于主导地位。刘积仁目前推崇的正是BPO。 随着软件业的发展,东软的客户正从专注于IT转到专注于具体业务;从节约成本转到注重创造附加值和业务成长;从小的外包订单发展到大的外包订单;从局部的外包发展到战略性的外包。 根据IDC及Garter Group的分析,全球IT产业的发展正如火如荼(见图一)赛迪顾问在市场规模方面的预测也印证了刘积仁的话:到2007年,中国IT外包服务市场的整体规模将达到124.9亿元(见图二)。 “今天,越来越多的业务也开始外包,有一些大公司,如GE已经将包括一些核心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有些大公司已经把人力资源的管理外包了——现在外包人力资源是很时尚的工作,就是说我的公司将来聘什么人不是我来定,而是让专门的公司运作。这些工作都产生了基于IT系统的外包业务,也出现了一个高速增长的局面。”刘积仁说。 而除了IT的外包之外,数字化产品也为软件外包造就了大量机会。例如不断推陈出新的手机——高速的更新不断为软件开发带来机会,市场规模越来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印度正在成为能够为世界提供这种资源的两个重要国家。由于手机、电信方面的外包需求来自全球,中国和印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印度软件公司所服务的客户越来越多地到中国拓展业务,这使印度公司必须在服务上跟进,也进入中国——现在,两国的软件企业不得不在中国直面这种竞争。 “但是,相对于印度成熟的软件外包业,中国国内的IT软件外包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刘表示。 国家品牌 “中国以前不是没有外包业务,但是我们早期不能得到足够的信赖。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外客户开始选择中国软件企业。”刘说。 尽管中国正在和印度在软件外包业务上分庭抗礼,但在欧美客户面前,印度公司的优势依然明显,这得益于印度在英语、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而且印度在跨国项目管理能力和教育对人才供应的支持上都比较成熟。事实上,在美国市场拉开中国软件企业与印度企业距离的因素还包括:市场拓展能力、24小时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和商业文化方面的能力。 中国企业需要进一步扩大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就特别需要共同打造一个像“印度软件”一样良好的整体品牌——国家品牌。 “中国软件企业所面对的客户大部分是本地客户,印度则宣称有很多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是它的客户。我举一个例子,这就像法国做的香水,如果是世界比赛,大概排到第一千名也认为比我们的好,这就是国家品牌。”刘积仁认为。 事实正是如此。在印度,任何一个公司对外的口径都一样,都是在打造“印度软件”的品牌。而印度这个国家品牌也给大大小小的企业带来了很多机会。中国在此节上似乎并不那么团结,也许,是还没意识到要团结起来。 刘认为,中国的软件行业应该改变小、分散的现状,恶性竞争不可能制造完美的生态系统使彼此合作、生存。如果中国的软件行业也能把自己制造成一个国家品牌,将为中国IT业的下一步发展提供机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印度软件行业的优势还体现在企业规模上,中国比较大的软件企业有6000人,但印度比较大的软件企业都是超过一、两万人的规模。事实上,在中印软件外包的竞争过程中,人才正是关键——软件外包业务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现在的中国IT外包业务的发展需要教育模式的创新来培养出符合IT外包产业发展的人才:实用型人才、国际型人才。为此,印度专门做了一个计划,到2008年要成为世界软件强国,还全方位启动了一个人才信息化战略。 “中国的教育与市场严重脱节,比较重视面向精英的教育。我认为应该有一个更大规模的改变,特别是在知识结构、教育方法、与市场结合等方面。教育不应该强调数量而是与市场的匹配,现在大学生有60%、70%能就业,可市场上却需要更多的软件工程师。”刘说。 国家品牌的建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IT人才结构的完善也是建构国家品牌不可或缺的过程。 制衡造就新机会 成功的企业离不开准确的定位和差异化的选择。 尽管中国的软件过去并不为世界所认知,尽管目前印度在欧美市场上还占有绝对优势,但需求特殊的日本市场已经成了中国企业的突破口。 “印度所有的IT外包业务,50%以上是来自于美国,另外是欧洲,中国的业务现在主要来自日本。中国现在在日本外包的名声和品牌要好于印度在日本。”刘积仁说。 根据东软提供的数据,2005年全球IT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美元,届时中国软件出口将增长到50亿美元或更高的水平。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到中国来寻找外包的合作伙伴,日本企业将中国看成是IT外包委托的首选。 总的看来,现在日本普遍认为中国软件企业的服务质量、态度跟印度没有很大的差距。中国软件企业在日本的优势有三点:首先是文化上的接近。尽管印度人英文较好,但到日本没有用武之地;其次,是商业文化上的差距;第三,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生产越来越多的数字化产品——中国在这方面的开发明显要优于日本。中国的外包业务大部分是做手机的软件、DVD的软件、数码相机的软件、汽车电子的软件,这些软件大量的是放在装备里面,是嵌入式的。印度做的软件大部分是金融、服务等应用软件。这种差异与中国全球制造基地的地位有密切关系,也更是中国与印度竞争的优势。 其实,随着环境的改变,欧美企业在外包方面的新策略为中印软件行业的发展注入了一种制衡因素。 “我不认为我们中国的软件产业技术上有什么问题,我们与印度软件公司在管理上的差距要大于在技术上的差距,他们在成本、质量管理方面更到位。”刘积仁说,“欧美的市场给我们最大的机会是,在过去的两年里美国人开始知道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最近他们正在从印度这个篮子里面往外分,现在中国已经分了一些,这个方面如果我们的能力加强的话,我们应该分到一半的份额,如果不行,分到5%到10%的份额也是可以的。” 刘积仁指出,中国在国际软件外包市场上的机会很多,例如Call Center——美国现在许多打电话、接电话的业务都外包给了印度公司,中国却刚刚开始认识这个系统。当然,这也是中国面临的另一个巨大机会。根据IDC的分析预测,中国呼叫中心市场将超速发展(见图三)。 基于以往印度软件业的资历,任何一个IT业务外包国家的态度发生变化,对中国的IT企业来讲都是很好的发展机会。但现在关键的问题是,中国企业能否抓住这些机会,发展壮大,并树立中国软件的国家品牌。与此同时,能否避免印度IT软件外包业务发展过程中的能力过剩、缺少投资、成本过高、过度竞争等问题,也是对中国企业的挑战。
联系信息:
【来源:三峡热线】
联系我们:
exp@cnexpnet.com
【
关闭窗口
】
关于我们 本站声明 诚邀加盟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 创业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网络实名:出口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