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西方人已经天天生活在“中国制造”的海洋中了。也许有人会认为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才是中国对外最大的出口,其实不是。《洛杉矶时报》报道说,汉语才可谓中国“出口”的龙头。据中国审计报报道,目前海外学习或使用汉语的人数已接近1亿,有100多个国家在不同教学机构中传授中文课程,而对汉语的需求仍与日俱增,光是美国来中国留学的学生人数在2004年-2005年就上升了35%。
美国汉语教学一斑见豹
最近的一个周末,15名学生来到了位于加州旧金山市海耶斯谷的中美国际学校杨老师的教室中。
“今天是什么日子?”她用汉语问道。
“孔子的生日。”这些五年级学生同样用汉语回答。
“我们为什么要庆祝孔子的生日?”
“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老师。”旧金山前郡县主管卡罗·希尔弗1981年9月创立该校时,当地民众对中文的兴趣还不大。从前杨老师在台湾领养了一个孩子并意识到当地没有他能加入的中文学校。当时的第一堂课只有4名学生和一位老师。今天,中美国际学校共招收了400名学前班至八年级的学生。学校老师半天教中文,半天教英文,用双语学习数学和社会科学。“在成立初期,我们被认为是在做实验,某种程度上‘不合时宜’,”该校的财政主管贝蒂·尚说。“人们通常问我,‘什么样的父母想要他们的孩子学中文?’现在已经没有这类问题了。很多家庭为了上我们的学校而搬到湾区居住。”
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地位的提升和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中文已在美国学校兴起了热潮,各种公立和私立学校也增加了汉语课程或拓展原有的中文教学。据美国外语教学协会估计,中学学习中文课程的学生人数从6年前的5000人上升至今年的50000人,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长之中,不过美国教育部估计的数字则为一半。无论哪方正确,这一数据仍会上升。
今年一月,布什总统提议从联邦预算中拨出5700万美元,用于鼓励发展可帮助确保国家安全的语言教育,包括阿拉伯文、中文、日文和韩文。在公布这项计划时布什政府强调,与美国学习中文人数的不足相比,“中国有超过两亿学生在学习英语。”芝加哥具有全美最大的中文课程项目--在28所学校开设中文课,从幼稚园到12年级的学生人数达6000人。“我们很幸运地拥有支持这一课程的家长。”芝加哥公立学校中文教育部主任鲍勃·戴维斯说。而当洛杉矶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马克·布鲁克斯提议今年把中文作为七年级的必修课时,也得到了家长的强烈支持。俄勒冈的波特兰市也已宣布计划开设一项中文课程,能把学生从幼稚园一直带进大学。加州的湾区有大量华人,他们在中文教育方面成为另一个领先者。不过与圣迦谷的中国移民社区不同,南加州的行动稍微迟缓一些。洛杉矶联合学区在当地60所学校中仅有两所开设了中文课程。
妨碍中文“出口”的三大瓶颈
海外中文师资短缺是阻碍中文“出口”的瓶颈之一。无法找到合适的教师,使在海外发展中文课程产生困难。由于缺乏专业老师,有些学校很难加入竞争行列(美国公立学校要求教师持有证书,而私立学校则无此要求)。这使得许多美国学校不得不直接从中国招募教师。
瓶颈之二是适合海外中文教学的教材凤毛麟角。尽管中国国内许多出版社都出版了不少对外汉语教材,比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新实用汉语课文》等,以及汉语教学辅助教材,如商务印书馆的《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新英汉词典》等,但大多都不适合海外中文教学。主要原因有:部分教材学术化倾向明显,写作教材采用不少古汉语中的词句,给学生的理解、阅读和仿写带来困难;教材的编写不能做到形式多样和生动活泼,单调的对外汉语教材对于强调趣味、个性和活泼的欧美学生来说,真是无法让他们提起学习的兴趣;此外,内容不仅落后于时代,而且与海外,尤其是欧美的人文环境“水土不服”。在《新英汉词典》的词义解释中,到处可见到“阶级斗争”、“战天斗地”、“反资反修”的语言,使海外华人,尤其是为数不少的港台人士很难理解。
瓶颈之三是难以提升中国教师的海外教学适应能力。罗伯特·刘来到加州Venice高中前在中国教书,他还记得最初两年是如何在美国教室中度过的。当初要适应环境很不容易。他说在中国,“首要的是礼貌。学生对老师很尊重。”但他发现这儿有差异,老师如果要赢得尊敬,就要花很多时间来维持秩序。“你必须让他们保持安静并用不同的活动来吸引他们,否则他们就会分散注意力。”他说。刘改进了教学方法,而学校也支持他(尽管有些学生抱怨说他的教学方法仍太枯燥),但大多数中国老师在第一年后因无法适应而离去,留下一批不知所措的学生和沮丧的管理者。有些教师是通过北京推广项目“汉办”来美的。“汉办”属于和平组织和教师志愿项目“为美国而教”之间的合作纽带,此机构把汉语教师送到世界各地并为他们支付薪水。
中美国际学校校长安德鲁·康克恩说,去年有30名“汉办”教师被送到美国,而其中27人在重新签署第二年合同前就回国了。他们的教学方式与美国文化不太相融,“他们习惯了站在讲台上面对60或70人”康克恩说,“我担心的是如果这些教师教学不成功,对中文教育的支持就会减少,因为人们会说,‘我们已经试过了,但没有成功。’”康克恩说“汉办”官员非常关注去年被邀请到中国培训今年被送往美国的教师。已往的经验使中美国际学校采用一个做法,即来自中国的教师,无论他们多有经验,都要在独立教学之前作为助手工作一段时间,这样避免了因不适应外国教育方法而产生的诸多问题。
“如果你从中国招募教师,而又不给他们提供支持,没有一个适应过程,你极有可能会失败。”中美国际学校小学部负责人凯文·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