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你在其它网站成交过吗?新年新选择--为什么你一定要选择我们?

 








中国的世界名牌在哪里?
(时间:2006-12-27)
阅览数:230             使用数:1
所属类别:出口要闻
  

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发布的《中国名牌战略发展报告》指出:“十一五”时期,中国将努力形成10个世界级品牌,培育100个向世界级品牌进军的自主品牌。

2005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虽然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但缺乏享誉世界的名牌产品;服装出口中,自主品牌不到1%

2006年美国《商业周刊》“全球最有价值100品牌排行榜”中,中国大陆没有一个品牌入选。

这是从日前发布的《中国名牌战略发展报告》透露的信息。这份《报告》让人喜忧参半:一方面,中国已有1338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其中以自有品牌出口的不在少数;另一方面,中国绝大多数品牌产品停留在“中国制造”阶段,缺乏国际竞争力。正因为此,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司司长、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秘书长孙波在发布这份《报告》时并没有流露出灿烂的笑容。他随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国家将在“十一五”时期强势推进品牌培育工程,目标是努力形成10个世界级品牌,培育100个向世界级品牌进军的中国自主品牌。

品牌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名牌战略。早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视察企业时就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造出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1996年,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振兴民族工业。”从1996年到2006年,经过10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以行业部门指导服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名牌战略推进机制。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名牌战略推进机构,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名牌扶持政策。

名牌产品及其生产企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五大成效:

一是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拉动了经济发展。据统计,在2005年全国工业增加值7.619万亿元中,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25.75%,拉动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4.34个百分点。

二是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在现有的1338个中国名牌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406个,占总数的30.34%,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

三是促进了出口产品的结构优化和附加值提高。统计显示,在现有226类中国名牌评价目录中,鼓励外向型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有105类。2006年获得中国名牌称号的566个产品,有67%是以自有品牌出口的。2005年以来,海尔牌电冰箱等7个产品荣获了“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

四是促进了农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已开展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的226类产品中,有52类是涉农产品,占23%;2006年新增的农资产品有21类,占新增目录的31.82%。目前,涉农类中国品牌产品共有401个,占总数的29.97%。

五是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现有的中国名牌产品中,消费类产品889个,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中国名牌”:含金量几何

然而,在国内外市场,外国知名品牌凭借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中国品牌面临着严峻挑战。在2006年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含香港和台湾)有22家入选,以垄断性行业和资源型行业为主。在竞争性领域,中国大陆只有宝钢、中国一汽和上汽集团。“中国名牌”为什么不能与“世界名牌”相媲美?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司副司长惠博阳分析了其中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发展很不平衡。一些企业注重眼前利益,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品牌意识淡薄,缺乏培育品牌的长效机制。个别传统知名品牌在合资过程中被外方买断或“封杀”后逐步走向衰亡。有些企业则安于贴牌生产的现状。大部分企业缺乏国际品牌运作的经验和人才。

在社会层面,中国品牌发展的文化氛围和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年轻消费群体对国外品牌的认知度相对较高,社会上假冒品牌屡禁不止;以盈利为目的的乱评比干扰了企业争创名牌活动,对品牌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不够,品牌建设服务体系亟待加强。

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荣剑英认为,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无形资产的积累远远低于世界知名品牌。由于产业技术能力总体上较弱,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使得中国自主品牌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只有46%,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不到现行国际标准的千分之四,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远远小于GDP占世界总量的比例。

孙波说,“十一五”时期,国家将从四个方面强势培育中国世界名牌工程。

一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二是完善法规,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三是营造有利于自主品牌成长发展的环境;四是进一步加强对实施名牌战略的组织领导。相信通过这些有力措施,可以切实加快中国名牌战略实施的步伐。

联系信息:

【来源:华声报】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本站声明   诚邀加盟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 创业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网络实名:出口贸易